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斩七人缘何却只有六君子-
徐致靖,这位生于江苏宜兴的君子,以字静子闻名于世。他是一位思想开明、拥护革新的志士,曾在历史的重要时刻,向光绪皇帝呈上了著名的《人才保荐折》。在这份奏折中,他力荐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张元济等维新派人士。
历史的巨轮并未因他们的努力而轻易改变方向。在1898年的那场中,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赴死,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但很少有人知道,原本应赴死的并非六人,而是七人。那第七位君子,便是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的人生轨迹因戊戌变法而发生了巨变。当年,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徐致靖也身陷囹圄。据传,慈禧原本亲笔批文要立即处斩徐致靖。但因他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密友,且私交深厚,李鸿章试图营救徐致靖。
李鸿章明白自己直接出面不妥,于是求助于慈禧的红人荣禄。荣禄向慈禧陈述情由,但慈禧大怒,认为荣禄是在为帝党开脱。荣禄巧妙地说徐致靖只是个不懂新政的书呆子,只是在维新派里唱昆曲、玩围棋而已,且在宣布维新后的三个月里,皇帝并未召见过他。
慈禧听后立即派人查询。因宫廷规定,皇帝召见必须有记载,一查便知。太监核查后回报,三个月内皇帝确实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这使慈禧的态度稍有缓和。加之荣禄是她最宠信的人,慈禧最终改判徐致靖为“监候”,也就是死缓。
经历了这场生死劫难,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因此变为“六君子”。出狱后,徐致靖移居杭州,改名徐仅叟,寓意“六君子”被害后,刀下仅存的老人。
他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曲折与波澜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份对革新思想的坚定与执着的见证。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严峻的历史时刻,仍有人愿意为进步、为革新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