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茂旗发现匈奴与东胡之战时的阿拉伯战
近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岩画研究团队与德国岩画学会及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联手,对达茂旗等地的岩画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深入考察。这次考察的地点位于北纬42.21度、东经118.37度,海拔高达1357米的地方,专家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些人与动物的岩画作品。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三幅刻在砂岩上的马匹岩画,这些岩画展现了阿拉伯纯种马的特征。
这三匹马各具特色,经过专家们的仔细比对分析,它们被分别命名为MY01、MY02和MY03。MY01马高17厘米,长42厘米,身上佩戴着征战时的披甲和足踏。这种披甲呈现出平铺背迭式,由前颈、后胯和腿肚下的宽带皮绳固定。马的下腹还垂挂着一种独特的佩饰,这是足踏的一种形制。
除了这三幅阿拉伯纯种马的岩画外,专家们还发现了另一幅磨制的岩画马,它属于草原蒙古马的特质。与阿拉伯马相比,它的鼻梁呈微凸形状,身体圆润且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随草而动的飘逸感。德国的古脊椎动物专家托马斯博士指出,这种蒙古马的彩绘岩画在欧洲的拉斯特岩洞中也有发现。
中德岩画专家们推测,这些岩画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他们认为,在那个时代,欧亚大陆是一个没有海洋阻隔的大陆架,动物是流动的。当地的土著智人将他们最熟悉的、体态优美的动物形象绘制在岩洞和山崖之上。
除了这些发现,专家们还找到了另一幅马岩画的形制MY05,它属于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抽象画法。这幅作品刻磨笔触流畅,动物主题特征鲜明,让人感受到似马非马的韵味。
经过微晶腐蚀锐角测定,MY01岩画中的马刻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属于匈奴与东胡之战时期;MY02岩画中的马磨制时间在商周时期;而MY05抽象马岩画则属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阿拉伯纯种马的踪影为何会在两千年前出现在内蒙古草原上?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中德环丝绸之路岩画课题组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曾有一次与阿拉伯的交战,但在之前的历史中尚无记载。岩画的发现揭示了匈奴与东胡两大北方部族征战时期的历史。在那个时期,中原地区存在七雄争霸的局面,而北方则有以匈奴和东胡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据推测,匈奴可能与阿拉伯有贸易往来,交换来了阿拉伯马作为将帅的战骑和可汗的出行仪仗。在鄂尔多斯青铜件和陶俑等文物中,也可以看到阿拉伯马的身影。
在深入研究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有趣的细节。例如,在岩画中,匈奴和东胡选用的良马驰骋草原,擅长骑射。他们率先使用皮麻马鞍和马镫,其胡服骑射技能成为了春秋战国时赵、秦等国的楷模。这些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阴山岩画中留下了来自阿拉伯良种马的足迹,为草原马文化的起源、交流、共荣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以上便是内蒙古达茂旗发现匈奴与东胡之战时的阿拉伯战马岩画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以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