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到底等到70岁才发动政变 司马懿到底在怕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波澜壮阔的时刻令人瞩目。公元249年,一场高平陵政变,无疑就是曹魏时期最为波澜壮阔的时刻之一。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曹魏的政治格局,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
已至耄耋之年的司马懿,面对大将军的挟持,却毫无惧色。当大将军去给先帝扫墓之时,他悍然发动政变,稳稳地控制了曹魏的高层大权。这场政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司马懿多年的隐忍与筹谋。那么,为何司马懿要在七十岁高龄才发动政变呢?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呢?
司马懿并非不想早早政变,而是因为他一直不敢,或者说没有足够的能力。回顾司马懿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东汉末年,随着皇权的衰落,许多汉室臣子的日子变得艰难。司马懿的父亲虽然地位显赫,但实际上手中的权力有限。司马懿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年轻时的司马懿曾一度拒绝入朝为官,因为他看不惯曹操把持朝政。曹操得知司马懿的才能后,强行征辟其为文学掾,这才让司马懿踏上了仕途之路。入朝为官后,司马懿开始投身到曹丕麾下。曹丕上位后,司马懿得到了更多的重用。
在曹丕在位期间,为了制衡宗室和招募人才,实施了九品官人法。这一制度的出现,对士族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赋予了士族集团更大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出力颇多,逐渐成为魏国士族的代表人物。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继承帝位。因为曹叡年纪尚轻,曹丕留下了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这个配置显示了曹丕的制衡之道,使得司马懿成为士族的领袖。尽管司马懿位高权重,但他仍然不具备谋反的资格。历史上的几次北伐发生在曹叡在位期间。为了抵御诸葛亮,司马懿开始被赋予兵权,这是司马家开始渗透军方的开始。最终这为高平陵政变埋下了伏笔。随着权力的逐渐稳固曹爽开始变得跋扈起来甚至开始觊觎帝位这引起了广大士族的抵触也让宗室们开始讨厌他。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一举控制了曹魏的大权。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个快七十岁的老人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称病不起暗中却在蓄养死士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做准备。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曹魏的政治格局也让司马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遇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在公元249年的历史转折点上,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扫墓之际,悄然掀起了政变的波澜。在这一刻,士族集团坚定地站到了司马懿的一方。而宗室方面,由于曹爽之前的骄横跋扈,选择了中立观望。
虽然曹爽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力量,理论上仍有翻盘的希望,只需挟天子以令诸侯,召集兵马便可迎战司马懿。面对这样的抉择,他畏惧自家老小的安危,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司马懿就这样顺利夺取了魏国的大权。
此后,司马家开始了权力的稳固与扩张。他们逐步清洗朝堂上忠于曹家的官员,精心培植自己的势力。随着司马家的势力日益壮大,曹家逐渐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可以说,司马懿之所以要等到七十多岁才发动政变,是因为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尽管他在曹叡时代已经是辅政大臣,但权力尚未达到发动政变所需的火候。即便在高平陵政变中成功,也是因为曹爽失去了士族和宗室的支持。试想如果当时曹家有一个更为精明的人物掌权,司马懿即使占领了洛阳,恐怕也难逃一死。
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魏国的政治格局,也标志着三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司马懿的智慧与决断,使得司马家逐渐崛起于乱世之中。这段历史故事不仅令人感慨权力的斗争之残酷,也让人惊叹于司马懿的智谋与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