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四大奇案之张文祥刺马案,为何百年来人们都在争论他的杀人动
在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被称为清末刺马案,又称张文祥刺马案,被后人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究这起案件的经过和背景。
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墓志铭揭示了他的命运转折。在短短的任期内,他遭遇了一位名叫张文祥的刺客的致命袭击。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马新贻在箭场阅射后步行回官署,行至后院门口时,突然遭到张文祥的刺杀。张文祥高喊冤枉,拔出,刺入马新贻的右肋,导致其第二天不幸离世。刺客张文祥并未逃逸,反而选择自首。
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谜团。据张文祥交代,他的刺杀动机源于三点:一是妻子和财产被一个叫吴炳燮的人霸占,向马新贻求助无果;二是他的许多海盗朋友被马巡抚捕杀,为朋友报仇;三是他开设的“小押”生意被马巡抚禁止,断了他的生计。这些供词虽然漏洞百出,但却是官方认可的定罪依据,至今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于张文祥的动机存在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张文祥、马新贻和吴炳燮年轻时曾结拜为兄弟,后来因为马新贻与两人的妻子有不当关系,引发张文祥的仇恨。另一种说法是,张文祥最初是太平军的一员,与马新贻在军中相识并结拜为兄弟。但后来因为马新贻的背叛和私通甘肃回王准备反清的阴谋,以及取缔非法营业的小押店等行为,引发了张文祥的国仇私愤。
无论真相如何,张文祥刺马案都成为了历史的一桩谜团。这起案件不仅引发了广泛的民间议论和坊间传言,也让人对清朝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产生深思。张文祥的刺杀行为虽然令人震惊,但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起案件不仅是一起普通的刺杀事件,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清末刺马案是一起令人费解的案件,其背后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起案件的经过和背景,思考其中的问题和疑点,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社会。张文祥,这位昔日捻军的首领,曾率领八百多名忠诚的将士。当马新贻派人游说张文祥部投降时,张文祥信以为真,与马新贻血誓结盟。但投降后,他的部下却被屠杀殆尽,八百忠诚之士命丧黄泉,仅张文祥一人侥幸逃脱。这巨大的仇恨和耻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誓言要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于是,张文祥在适当的机会下,毅然诛杀了马新贻,为自己的兄弟复仇。
关于马新贻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人认为这是由“督抚不和”引发的悲剧。这一观点由太常寺少卿王家璧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正式提出。他怀疑马新贻与江苏巡抚丁日昌之间存在矛盾。丁日昌之子丁惠衡涉及案件,归马新贻查办。王家璧认为丁日昌试图向马新贻请托无果,因此引发此事。主审官郑敦谨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丁惠衡的案子始终都是丁日昌自行奏办,不存在向马请托和怀恨。尽管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似乎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另一种观点更为引人注目,“刺马”事件更像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回溯到马新贻就任两江总督的1868年,接替的是剿杀太平军的“功臣”曾国藩。南京城曾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从李秀成手中夺取的。有传闻称此事件可能源于政治矛盾,湘军和曾国藩可能是得利者。据清代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十年间,洪秀全积聚了大量财富。攻陷天京的曾国藩可能因此成为了受益者之一。更有传闻称曾国藩曾纵容士兵天王府并将其焚毁。这一事件与慈禧太后、曾国藩等重要人物紧密相关,充满了反清、报仇、夺妻等传奇元素,使得真相难以追寻。正因为受到广泛关注,各种说法纷纷涌现,反而将真相掩盖了。
这一事件涉及多方势力、多重矛盾和历史背景,使得真相难以窥见。或许真正的答案就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张文祥的复仇、马新贻的死因以及背后的政治纠葛,都成为了历史中的谜团,留给后人评说。